FM筋膜手法操作手冊:進階-實作篇

FM筋膜手法操作手冊:進階-實作篇

  • {{ productHasDiscount ? '原價' : '售價' }}   $ {{ productPrice }}
  • 促銷價  ${{ productDiscountPrice }}
ISBN

9789863684602

作者/出版社

*黃中麟.謝佩靜/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22/1

結帳方式:

全家取貨付款 / 銀行匯款

運送方式:

全家店到店-常溫

數量:

庫存量 {{ stockText }}
分享 :

商品介紹

重量:0.75kg 頁數:304 裝訂:平裝 開數: 28 x 21 cm 印刷:彩色

*封底附密碼函,需先安裝FM APP登入序號才能使用(內容為額外補充的圖片)


簡介:

筋膜是人體的主要結締組織,在生理機能上扮演不容小覷的角色。本書的作者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一覽對角線和螺旋線肌筋膜序列及融合中心,清楚闡述運動的原理,並簡化了治療的複雜性。除了結合東方醫學中的針灸穴位來瞭解筋膜,亦從解剖學和臨床實務的角度,驗證其效用,對東、西方醫學貢獻卓著。全書以全彩圖片搭配詳盡的說明,另提供手機APP讓讀者能於繁忙臨床工作時快速查找各部位的操作示範影像,對物理治療專業人員及學習者來說,本書是深入瞭解筋膜相關手法及治療的絕佳工具!

序言:

筋膜的世界是無限且奇妙的,它連接著器官和組織,並改變了結構和功能。來自各個專業領域的教授們,他們的探索及研究不僅結合了多種治療方法,且得到了東西方醫學的認可。最近研究的新知識使西方可以更好地了解東方,換言之,讓現代世界更清楚地理解古代的概念。

我很欣賞Stecco 家族的文章和書籍,很榮幸能夠將其翻譯並介紹給中國。我驚訝地發現Stecco 家族的探索和貢獻,似乎一步一步地支持中國古人前輩的概念和技術,更引入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古代醫生所建立的經絡模型,能非常有效地教導針灸臨床實務。然而,由於歲月的久遠,現代人因為無法正確理解古代的語言,從而導致觀點分歧。

Stecco 家族以對針灸的理解和熱情,建立了一個名為Fascial Manipulation 的生物力學模型,該模型既利用針灸穴位,又從解剖學和臨床實務的角度驗證了有效性,這對東方及西方醫學均具有巨大的貢獻。

西方醫學強調人體內單一器官的病理,而東方醫學則更注重整體。西方特別關注解剖結構的細節,而東方則重視這些結構之間的聯繫。 因此,東方針灸理論傾向於建立解剖模型,建立系統和掌握相互關係。本書的作者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出發,清楚地闡述了運動的原理,並簡化了治療的複雜性。這些新發現已被收錄至系列書中,包含本書,這是進階筋膜操作的最新版本。我強烈推薦東、西方的讀者閱讀此書,並踏入筋膜操作的大門,以欣賞其神秘性和光彩。

關玲教授

中國人民解放軍醫院針灸科主任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非藥物療法分會 會長

目錄:

Ch1 融合中心的生理學、對角線與運動策略:對角線的治療 1

融合中心的生理學 2

對角線與運動策略 14

肌筋膜對角線的治療 29

對角線與螺旋線治療評估表 38

Ch2 前內向對角線肌筋膜序列 39

上肢前內向對角線 40

前內向─手部融合中心 40

前內向―手部融合中心 42

前內向―肘部融合中心 44

前內向―肱部融合中心 46

前內向―肩胛融合中心 48

軀幹前內向對角線 50

前內向―頭部融合中心 50

前內向―頸部融合中心 54

前內向―胸部融合中心 56

前內向―腰部融合中心 60

前內向―骨盆融合中心 64

下肢前內向對角線 68

前內向―足部融合中心 68

前內向―踝部融合中心 72

前內向―膝部融合中心 74

前內向―髖部融合中心 78

前內向對角線治療策略 80

Ch3 前外向對角線肌筋膜序列 81

上肢前外向對角線 82

前外向―手部融合中心 82

前外向―腕部融合中心 84

前外向―肘部融合中心 86

前外向―肱部融合中心 88

前外向―肩胛融合中心 90

軀幹前外向對角線 92

前外向―頭部融合中心 92

前外向―頸部融合中心 96

前外向―胸部融合中心 98

前外向―腰部融合中心 100

前外向―骨盆融合中心 102

下肢前外向對角線 104

前外向―足部融合中心 104

前外向―踝部融合中心 108

前外向―膝部融合中心 110

前外向―髖部融合中心 114

前外向對角線的治療策略 116

Ch4 後內向對角線肌筋膜序列 117

上肢後內向對角線 118

後內向―手部融合中心 118

後內向―腕部融合中心 120

後內向―肘部融合中心 122

後內向―肱部融合中心 124

後內向―肩胛融合中心 126

軀幹後內向對角線 128

後內向―頭部融合中心 128

後內向―頸部融合中心 132

後內向―胸部融合中心 134

後內向―腰部融合中心 138

後內向―骨盆融合中心 140

下肢後內向對角線 142

後內向―足部融合中心 142

後內向―踝部融合中心 146

後內向─膝部融合中心 148

後內向―髖部融合中心 150

後內向對角線的治療策略 152

Ch5 後外向對角線肌筋膜序列 153

上肢後外向對角線 154

後外向―手部融合中心 154

後外向―腕部融合中心 156

後外向―肘部融合中心 158

後外向―肱部融合中心 160

後外向―肩胛融合中心 162

軀幹後外向對角線 164

後外向―頭部融合中心 164

後外向―頸部融合中心 168

後外向―胸部融合中心 170

後外向―腰部融合中心 172

後外向―骨盆融合中心 174

下肢後外向對角線 176

後外向―足部融合中心 176

後外向―踝部融合中心 180

後外向―膝部融合中心 182

後外向―髖部融合中心 184

後外向對角線治療策略 186

Ch6 支持帶的生理學和解剖學/ 螺旋線的生理學和解剖學/螺旋線的治療方法 187

支持帶的生理學 188

支持帶的解剖 196

螺旋線的生理學 204

螺旋線的解剖學 208

螺旋線的治療 216

Ch7 肌筋膜螺旋線:上肢、軀幹和下肢 225

上肢的螺旋線 226

前外向―手部螺旋線 228

前內向―手部螺旋線 230

後外向―手部螺旋線 232

後內向―手部螺旋線 234

軀幹的短螺旋 238

前短螺旋線 240

由後體壁螺旋線形成的支持帶 242

後短螺旋線 244

軀幹的長螺旋線 246

前外向和前內向―頭部螺旋線 248

後外向和後內向―頭部螺旋線 250

下肢的螺旋線 252

前外向―足部螺旋線 254

前內向―足部螺旋線 256

後外向―足部螺旋線 258

後內向―足部螺旋線 260

Ch8 概要表 263

頭部和軀幹的協調中心和融合中心 264

上肢―協調中心和融合中心 270

下肢協調中心和融合中心 273

人體的對角線 276

軀幹和四肢的肌筋膜螺旋 278

上肢對角線和螺旋線的起源 282

下肢對角線和螺旋線的起源 283

協調中心和融合中心與神經之間的關聯 284

運動系統功能障礙:相關筋膜手法的適應症 286

融合中心的治療策略 287

穴位、協調中心和融合中心 288

結論 ......................................................................................290

參考文獻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