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2.05kg 頁數: 968 裝訂:精裝 開數:28.6 x 21.2 cm 印刷:彩色
序言:
本書第三版是在知識呈指數成長、技術快速發展、資訊即時獲得及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出版的。由於每位專業人士都需要學習越來越多的知識來在其越來越小的專業領域裡執業,因此我們只能透過與其他專家們在相鄰知識領域中的合作來應對此狀況。新版已經發展到符合這種環境的需求。Janet G. Travell醫師著作了本書第一冊的第一版,該手冊是David G. Simons為了她且與她一起撰寫。接著,基於他在退伍軍人管理局的臨床經驗,並在Lois S. Simons的大力幫助下,他編著並撰寫了的第二冊的絕大部分。第一冊的第二版是真正由David G. Simons和Lois S. Simons共同著作的,且有多個不同領域之臨床醫師的大力幫助。第三版則是集結了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是肌筋膜疼痛與激痛點(TrPs)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專家。
此版是過渡性的著作。它延續著激痛點(TrP)之概念模型的討論,從病因不明的症候群開始,然後逐步形塑出實驗性確認之神經生理學的疾病實體。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能夠憑經驗指認出肌筋膜疼痛和機能障礙的徵象,包含由David G. Simons首度建立的、以前被稱為「終板雜訊(endplate noise)」的電生理學標記;組織病理生理學的標記,例如肌小節的攣縮(contractures of sarcomeres);以及組織化學性的變化,例如pH值降低、神經壖(neuropeptides)和細胞因子(cytokines)數值的升高。自第一冊的第二版於1999年出版以來,在激痛點和肌筋膜疼痛方面已經有了重大的科學進展;然而,關於激痛點概念模型的許多重要細節,仍然有待解決。此版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肌筋膜機能障礙和激痛點之問題的最終答案,而是像之前版本的開創性工作一般,成為標記新發現時代的試金石。
此版本的變更(changes in this edition)
此版的觀點與David G. Simons和Lois S. Simons的保持一致,從主要由兩人撰寫的兩冊文獻參考教科書,演變為單冊、由許多位具有肌筋膜疼痛及機能障礙之檢查和治療方面的臨床專家共同撰寫。這是一項多專業領域的努力,目的在呈現激痛點和肌筋膜疼痛概念的深度與廣度。這一版本介紹了我們在許多與激痛點相關臨床現象之病理生理學基礎瞭解的重大進展,包含肌肉疼痛和激痛點在周邊痛覺感受之驅使到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以及激痛點在持續著周邊和/或中樞敏感化(sensitization)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教科書是基於臨床與科學研究所做的實證性回顧。
本書分為八部。第一部介紹激痛點的概念模型與疼痛和肌筋膜機能障礙相關的一般性概念。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和慢性疼痛的心理社會學考量,在本書第一部的第5章裡有討論。每一塊肌肉或肌肉群則在第二部至第七部裡做討論。這些分部的主要變化,是將原本第二冊的下軀幹疼痛分部與第一冊的上軀幹疼痛分部合併,以創建一個新的分部,稱為「軀幹與骨盆疼痛(Trunk and Pelvic Pain)」。其它的改變包括,將恥骨肌(pectineus)的章節合併入討論內收肌群(adductor muscle group)的章節,將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 muscle)放入臀小肌(gluteus minimus muscle)的章節,增加縫匠肌(sartorius muscles)到股四頭肌肌群(quadriceps muscle group)的章節,並將表淺層和深層足內肌(foot intrinsic muscle)的章節結合,以更好地反映當前足部的解剖架構概念。在第二部至第七部裡的新內容,是對每個分部的臨床考量(Clinical Considerations)小節,從全方位的角度來討論每個區域裡常見之神經肌肉骨骼和醫學病況有關聯的肌筋膜因素。本書的第八部提供了針對肌肉機能障礙和激痛點之治療選擇的完整性總結。與之前版本在每個肌肉章節中冗長且繁瑣的治療討論不同的是,這一版提供了每一種治療選擇的概述,可以應用於身體裡具有激痛點的任一肌肉,或是有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患者。治療部分包括有注射/乾針(injection/dry needling)、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治療性運動、儀器治療,以及姿勢和足部穿著之注意事項的章節。
第二部到第七部裡每一塊肌肉的章節在本書中都一致以下列各節和小節所構成:簡介(Introduction);解剖學的考量(Anatomical Considerations),包含了神經支配與血管供應(Innervation and Vascularization)、功能(Function)和功能單元(Functional Unit);臨床考量(Clinical Considerations),包含了引傳痛型式(Referred Pain Pattern)、症狀(Symptoms)、患者檢查(Patient Examination)與激痛點檢查(Trigger Point Examination);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包括激痛點的活化及持續(Activ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Trigger Points)、相關性激痛點(Associated Trigger Points)和相關的病理學(Associated Pathology);與矯正動作(Corrective Actions)。這種新的呈現方式包含了以臨床醫師為中心和友善患者的附加功能,以及簡化的編排以便於使用。
這種新的編排架構有幾個值得一提的新特色。每一章的簡介是後續章節之概論,像是摘要之於期刊論文,已經成為研究專用的主要內容。被先前版本省略的血管供應內容,也和神經支配一起被納入解剖的段落內。功能單元內新增的方框專欄透過專欄下方內容註明的附加功能關係,而更便於運用於臨床上。矯正動作的章節是以對病患友善的語言來撰寫,給外行人提供了簡單的自我治療技術以及需尋求專業指導的徵象。
某些改變反映在上述的組織主題裡,但由於它們的實質性本質,須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