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0.2kg 頁數:256 裝訂:平裝 開數:40K 印刷:黑白
圖:5個
表:15個
簡介:
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文化背景因素對精神疾病的診斷也日益重要。而不同文化的患者,對於「正常」或「變態」的認知標準不一,因此在症狀陳訴上也不盡相同。本書所彙整跨文化臨床精神醫學的議題,包括文化對精神疾病、精神藥物代謝與遵從醫囑性的影響。而在診療上的技巧及如何取得和整理患者文化背景資訊,以及如何將文化觀念融入臨床照護等均有論述,並輔以案例說明。是一本有助於臨床醫師問診實用性極高且攜帶方便的簡明指引!
目錄:
1 精神醫學中的文化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基本特徵
文化中理念秩序之真實性
文化元素應用於臨床照護
文化觀念對臨床照護的啟發
結論
2 文化對美國原住民精神醫療之影響-一個典範
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歷史背景
人口統計學
美國原住民的健康信念與精神疾病概念
診斷評估的設備
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資料陳述
家庭對精神病的回應
治療美國印第安人
結論
3 DSM-IV中的文化議題
DSM-IV各診斷類別中特殊文化考量
在DSM-IV序文中文化相關之陳述
多軸診斷中相關之文化註解
結論
4 文化相關症候群
文化相關症候群概念之演進
著名文化相關症候群之敘述
釐清文化相關症候群之定義
文化相關症候群在DSM與ICD中的分類
DSM-IV中CBSs分類的提議
結論
5 文化陳述
CF及DSM-IV多軸向評估
臨床晤談中的生物心理社會取向
聯想式晤談
結論
6 跨文化精神藥物學
概論
藥物動力學
藥物遺傳學
細胞色素P450的多型性
精神藥物藥物動力學之異族間變異
藥效學
結論
7 不遵從精神科藥物醫囑之文化背景
精神藥物不遵從醫囑的因素概論
影響精神藥物治療和醫囑不遵從的社會
文化因素
提高藥物遵從性的策略
結論
8 心理治療之文化背景
心理治療過程:普世皆然或文化特異?
對所有心理治療形式共通的治療性特質
心理治療如何發揮效果?
美國少數族群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文化知識
和文化特殊技術之運用
心理治療關係的結構
跨越社會身體的鴻溝
朝向心理治療文化背景分析的比較性典範
對心理治療者和諮商者的啟示
結論
附錄A DSM-IV中特殊文化相關症候群之字彙釋義
附錄B 文化精神醫學及相關議題註釋之目錄
附錄C 文化精神醫學術語彙編
原書序
簡明跨文化精神醫學 (Concise Guide to Cross-Cultural Psychiatry) 是一本針對學生及從事精生衛生人員探討精神醫學照護文化議題時,其實用性的介紹指南,其內容包括個人三十餘年來在跨文化精神醫療服務、教學和跨文化精神醫學研究的經驗。本書試圖將個人對於文化的認識寫入精神醫療照護的生物、心理社會框架中。
隨著美國和全球性人口統計上的快速變化、精神藥物學的進展,以及心智健康照護以革命性方式傳遞,心智健康領域的臨床執業者提供精神醫學照護給不同種族和異族背景的病患時,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這日漸增加的跨文化衝擊將會帶來數個關鍵性臨床議題:文化如何塑造和影響精神症狀的呈現?文化議題如何編入精神診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DSM-IV) 中?精神藥物代謝上存在種族及異族間的差異嗎?什麼是影響病患在服用精神藥物時,遵從或不遵從醫囑的文化因素?何謂文化心理治療的文化背景?社會文化背景的變遷如何影響醫病關係?如何將文化觀念融入臨床照顧中?
為了處理這些問題,個人回溯了生物、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將其分類為八個章節,每章討論一個重要的臨床議題。並以圖表提示每章的重點以便臨床工作與教學時可以快速查閱,最後於書末提供術語彙編。
誌謝:感謝Martin Lynds協助準備手稿、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部編輯同仁協助編輯;也感謝Steven K. Branch, M.D., Ph.D.和John A. Nichols, Psy.D.分別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上對我的幫助,以及Francis Lu, M.D.協助我使用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Cultural Psychiatry and Related Topics,還有美國精神醫學出版社總編輯Carol Nadelson, M.D.一直鼓勵和支持我;最後感謝我的妻子─曉峰 (Tina) 的諒解和鼓勵,使我得以完成此書。
吳俊傑醫師
Albert C. Gaw, M.D.
譯者序
我們需要跨文化精神醫療嗎?
從小以「芋頭蕃薯」的身份在花蓮長大,同學中有些人是榮民與原住民通婚後生下來的第二代,他們是常常被老師輕忽、被同學欺負的一群,得不到關愛,分不到資源。成長的經驗讓我很早就知道族群(種族)對於人的行為與命運影響極為深遠。臨床上也看過因族群之間彼此仇視和鄙視而造成早年創傷經驗的個案。
台灣這片土地曾經是許多個民族的舞台,不過種族間一直都很欠缺彼此尊重與珍視文化的態度。身為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員,在花蓮這片土地上要面對許多族群,包括傳統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和四個新族群(外籍勞工、外籍新娘、大陸新娘和新台灣人)。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的醫療行為將因文化和種族歧異性增加而日趨複雜。面對種族與文化如此深遠的影響,臨床工作者必須要認識它,能正確地描述它,最好是有能力去運用它,這樣我們的病患才有機會達到完全痊癒的地步。
省視精神醫學在文化領域所給予我的訓練,我覺得並不足以運用於照顧上述各族群的病患。雖然精神科專科醫師養成的課程中,文化精神醫學是必修課程之一,不過和多數住院醫師一樣,我也是在專科考試前才去閱讀相關章節,因為會考的筆試題目大多是文化相關症候群 (culture-bound syndrome) 中幾個片斷的病名,而對於「如何取得個案文化資訊」、「如何整理描述文化訊息」、「如何運用文化特質去協助治療」等真正臨床重點技巧仍舊陌生。
閱讀這本書,最重要的理由是因為它回答了上述臨床工作者所關切的問題,並且提供可行的行動指引。翻譯這本書則是反省之後我自我充實努力的一部分,同時也希望藉由文字的「本土化」能提昇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專業人員閱讀這本書的意願,進而使從事於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的工作者能培養出「文化醫療」的觀念,在專業與專業間交流病患訊息時能有條埋地傳遞患者的文化訊息,最終能運用文化的力量解決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
陳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