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011C 中風病人的物理治療:半身不遂病人的整體治療(StepstoFollow:TheCom

461-011C 中風病人的物理治療:半身不遂病人的整體治療(StepstoFollow:TheCom

  • {{ productHasDiscount ? '原價' : '售價' }}   $ {{ productPrice }}
  • 促銷價  ${{ productDiscountPrice }}
ISBN
9576669987 / 9789576669989
作者/出版社
*簡盟月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03/1

結帳方式:

全家取貨付款 / 銀行匯款

運送方式:

全家店到店-常溫

數量:

庫存量 {{ stockText }}
分享 :

商品介紹

ISBN 9576669987 / 9789576669989 作者/出版社 *簡盟月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03/1

 

目次:

第 一 章 無法直接看見的問題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Seen Directly)

與受擾亂的知覺有關的問題 2

與受擾亂的知覺有關的一些常見問題 4

知覺與學習的交互作用 8

受擾亂的知覺與學習 11

治療的含意 12

引導動作治療(引導) 13

治療或密集引導 14

使用口頭指示 14

如何治療性地引導患者 15

選擇工作 19

選擇工作時的額外考量 21

給予協助時的引導 24

站姿下引導患者 30

考量因素 32

第 二 章 正常的動作順序與平衡反應

(Normal Movement Sequences and Balance Reactions)

每天特定動作的分析 36

由仰臥翻身至俯臥 36

坐姿下前傾觸及足部 37

由椅子上站起 37

由地面站起 39

上下樓梯 39

走路 40

平衡、翻正及平衡反應 43

躺在向側邊傾斜的表面上 44

坐在向側邊傾斜的表面上 45

坐姿下被另一個人拉向側邊 45

坐姿下雙腳屈曲並轉向一側 46

坐姿下伸手取物 46

站姿下重量後傾 47

站姿下重量前傾 47

站姿下重量側傾 48

站在傾斜表面上,像傾斜板上 48

維持或重獲平衡的自動跨步 49

遵循的步伐 49

單腳平衡 51

手臂的保護性伸直 52

工作導向的手臂及手部動作 52

考量因素 56

第 三 章 偏癱患者的異常動作模式

(Abnormal Movement Patterns in Hemiplegia)

原始主要協同的存留 58

偏癱患者聯合動作中的協同 59

上肢 59

下肢 60

異常肌肉張力 61

痙攣或張力過強的典型模式 63

擺位放置 64

張力反射活動的重現 71

張力迷路反射 71

對稱張力頸部反射 72

不對稱張力頸部反射 73

正向支持反應 74

對側伸直肌反射 74

抓握反射 75

聯合反應及聯合動作 76

神經系統中的異常張力 78

受擾亂的感覺 78

考量因素 80

第 四 章 實際評量—一個持續的過程

(Practical Assessment ?a Continuing Process)

評量目的 82

推薦正確的評量 83

評量的特定觀點 84

評量記錄 89

完整的評估 90

頭部 90

軀幹 91

上肢 91

下肢 92

坐姿 92

站姿 92

重量轉移與平衡反應 93

走路 93

理解力 94

面部、說話及進食 94

感覺 95

功能能力 97

休閒活動與嗜好 97

考量因素 97

第 五 章 急性期—床上及座椅上的擺位與動作

(The Acute Phase- Positioning and Moving in Bed and in the Chair)

患者房間的擺設 99

床上患者的擺位 101

朝偏癱側躺 101

朝健側躺 103

仰臥 104

患者擺位時要注意的一般性重點 105

床上坐姿 106

椅上坐姿 107

重新調整患者輪椅上的位置 109

學習如何獨立推動輪椅 113

緊握雙手的自我協助式手臂活動 115

床上的動作 118

側向移動 119

朝偏癱側翻身 120

朝健側翻身 121

床上坐姿下向前向後移動 121

由床邊坐起 122

由床邊躺下 124

由床上轉位至椅子並再次返回床上 125

被動轉位 125

較主動性的轉位 127

主動轉位 127

失禁 128

便秘 128

考量因素 129

第 六 章 正常化姿勢張力與教導患者不過份用力的選擇性移動

(Normalising Postural Tone and Teaching the Patient to Move Selectively and Without Excessive Effort)

躺著時軀幹及下肢的重要活動 131

抑制腿部的伸直痙攣 131

重新訓練選擇性的腹部肌肉活動 131

腿部整個範圍的控制 132

在不同位置上安置腿部 134

髖關節伸直下抑制膝關節伸直 134

髖關節的主動控制 135

選擇性的膝關節伸直(架橋) 136

單獨的膝關節伸直 137

刺激足部及腳趾的主動背屈 138

翻身 139

坐姿下的活動 140

矯正坐姿 140

腰椎的選擇性伸直與屈曲 142

安置偏癱側腿並誘發另一隻腳交叉橫跨 143

以腳跟在地面上踏步 144

由坐姿變成站姿 145

以選擇性伸直的腿部載重 145

軀幹伸直且髖關節屈曲 147

站姿下偏癱側腿部載重的活動 147

骨盆傾斜且腰椎做選擇性屈曲/伸直 149

站姿下腳趾下方放置成捲的繃帶 152

載重腿屈曲與伸直 153

離開治療床將重量移至偏癱側腿上 156

偏癱側腿載重朝階梯上跨步 157

站姿下健側腿部載重的活動 158

放鬆髖關節及膝關節 159

偏癱側腿向後跨步 161

擺放偏癱側腿 162

讓腿被動向前帶 163

考量因素 164

第 七 章 坐姿與站姿的平衡反應再訓練

(Retraining Balance Reactions in Sitting and Standing)

坐姿的活動 167

肘關節支撐向旁側移動 167

重量轉移至旁側 168

活動進展至包含所有平衡反應的構成要素 169

雙腿交疊坐著—重量轉移至位於下方的腿 173

前伸觸及地板 175

雙手交疊且軀幹伸直前伸 176

雙腳載重的站姿活動 176

雙側膝關節屈曲重量向兩側轉移 176

雙手交疊將球推遠 177

玩氣球 177

後傾 177

偏癱側腿部載重的站姿活動 177

雙腳輪替載重時的活動 183

上下樓梯 183

傾斜板上朝兩側轉移重量 185

跨步站立重量朝前後轉移 187

雙腳交叉側步 192

健側腿部載重的站姿活動 192

踢足球 194

將毛巾或紙片向前滑動 195

考量因素 195

第 八 章 鼓勵恢復手臂和手部的活動並減少協同反應

(Encouraging the Return of activity in the Arm and Hand and Minimising Associated Reactions)

平躺的活動 199

坐姿的活動 202

站立時的活動 209

使用治療球 209

使用氣球 209

站立時抑制高張力 212

刺激主動和功能性動作 216

施予活化性刺激 216

利用保護性伸直反應 219

手臂和手部選擇性彎曲再訓練 221

藉由特殊治療活動 222

藉由用手做簡單工作 226

考量因素 234

第 九 章 功能性行走再教育(Re-educating Functional Walking)

治療的考量 236

何時開始走路 237

行走誘發 238

指導護理人員及親屬 239

行走的重要特質及相關困難 239

誘發行走的實用方法 251

站起 251

坐下 252

行走 253

聯合反應的自我抑制 262

重獲反應的保護性步伐 263

向後 263

側邊 264

遵循的原則 264

偏癱腳的支撐 265

使用繃帶做為暫時的支撐 267

護具的選擇 269

上下樓梯 273

用單拐行走 274

考量因素 276

第 十 章 一些日常活動(Som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治療考量 277

個人衛生 278

清洗 278

刷牙 280

洗澡 281

沖澡 285

穿衣 285

內衣 287

襪子 287

褲子 287

襯衫或夾克 289

套頭襯衣或T恤 290

鞋子 291

外出大衣 292

穿胸罩 293

脫胸罩 295

脫衣服 296

吃 296

開車 297

考量因素 298

第十一章 墊上運動(Mat Activities)

下到墊上 301

移動成側坐 304

長坐姿的活動 306

翻身 308

翻向偏癱側 309

翻向健側 312

翻成俯臥姿勢 313

俯臥 314

移動成趴跪姿 314

趴跪姿的活動 315

高跪姿的活動 318

半跪站的活動 319

從半跪姿站起來 320

考量因素 321

第十二章 偏癱合併之肩關節問題

(Shoulder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hemiplegia)

半脫位或位置不良肩關節 323

預測半脫位的因素 324

造成偏癱患者半脫位的原因 327

半脫位肩關節的治療 330

結論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