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L-001C 下背疾病-以實證為基礎的預防和復健指引

466L-001C 下背疾病-以實證為基礎的預防和復健指引

  • {{ productHasDiscount ? '原價' : '售價' }}   $ {{ productPrice }}
  • 促銷價  ${{ productDiscountPrice }}
ISBN 9789861267180
作者/出版社 *徐中盈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結帳方式:

全家取貨付款 / 銀行匯款

運送方式:

全家店到店-常溫

精裝:

數量:

庫存量 {{ stockText }}
分享 :

商品介紹

重量:1kg  頁數:336    裝訂:精裝  開數:16K  印刷:雙色

編譯群:徐中盈.陳韻茹.趙遠宏.洪承綱

圖:250張

表:30張

【簡介】

本書為國際知名的下背疾病專家-McGill,根據其本身之實務經驗,探究傳統下背運動及專業人員處理下背痛方法之質疑論點,並提出多項自己原創性之研究。全書以作者本身實驗結果來說明探究的依據,也基於這些論點提出下背疾病治療之流程,輔以圖示說明,有助於臨床執業人員掌握下背痛患者的病因與需求,並提供具體的治療方針與計畫,亦可作為臨床衛教的參考資料。

【前言】

過去幾年來,本書自第一版出現在坊間,就有許多來自閱讀本書的病患、臨床工作者與教育者的推薦證明及回饋,砥礪我的研究團隊進一步將重點放在擴展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及

最好的臨床實作技巧,而這些也成為新版本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新書各處可以發現知識的更

新,在許多的章節也加入許多額外的專業知識。

第一版的重點在強調穩定的脊椎。這一版則包括處理有相反問題的病患,也就是脊椎過度僵硬:肌肉慢性收縮壓迫脊椎,使病患固定於異常的姿勢。而另外一些問題,包括局部的脊椎椎節僵硬使大部分動作落於單一椎節,我們稱此為脊椎動作「樞紐」。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動作樞紐」都是疼痛發生處。新近的研究已顯示這些狀況也是預期未來發生背痛的指標。以肌肉這樣天然的固定帶或束帶支撐是主要的作法—在本版中也有介紹。

有關症狀激發測試方面的病患評量工作也加入更豐富的資料內容,有助於讀者了解造成背部問題的原因,也進一步幫助讀者決定哪些是應去除的肇因,並為病患設計較好的運動治療內容。第一版的另一項重點是找尋可在無痛狀況下執行的脊椎穩定運動。而在本版則更強調由這些運動中「激盪」出更多無痛的運動方式。無痛的動作種類之拓展增加是另一項重要的內容。

最後,進階到運動表現的部分也扼要地敘述大致的輪廓。更細部的數據呈現介紹及執行原則,則在我另一本書 Ultimate Back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www.backfitpro.com) 中介紹。本書介紹了運動表現的幾個重要金字塔階段:

1. 設計適當的矯正運動。

2. 建立關節與全身的穩定度。

3. 強化耐力。

4. 訓練真實的肌力。

5. 將能力轉移到最終的運動表現、超強的技巧、速度、爆發力與靈巧度。

背部不像其他關節或身體區域。它所遵循的動作機制原則上是不一樣的—學會這些原

則,你就能駕馭脊椎動作機制。

【譯者序】

書作者根據其本身之學經歷,加上一貫的美式質疑權威精神,對所謂的傳統下背運動、專業人員處理下背痛及美國政府對於這類診斷所推出的保險賠償政策的態度提出不少質疑。書中不乏引據其本人所操作的實驗,以期說服大眾對過去許多與下背痛相關知識的合理性存疑並提出個人獨到的見解。

作者於書中不斷引用其本身實驗結果說明其論點根據,同時也基於這些論點提出其本身對

於下背疾病運動治療內容之進程,並佐以清晰的圖示說明,可作為臨床衛教之參考資料。

在此專業領域的初學者閱讀本書的內容,或許會感到種種困惑,但對於資深的專業領域人

士,本書的內容值得進一步深究,查證其臨床應用之廣泛性,作為臨床引申性的閱讀參考書

籍。

徐中盈22日

【目錄】

作者序 iii

前言 v

致謝辭 vii

譯者群 ix

譯者序 x

你應閱讀本書的原因及相關閱讀方法 xi

測試與運動名稱一覽表 xiii

照片版權 xv

※第一部分 科學基礎 1

第 1 章 背部問題引言 2

國會環境:對背部問題的不幸之不利影響  3

目前下背疾病診斷處理法的缺陷  3

是不是百分之八十五的下背問題都原因不明?  5

檢驗假設的診斷方法  5

大多數慢性背痛的主訴真的是植根於心理因素嗎?  6

疼痛是否會造成活動耐受力不佳?  7

目前下背疾病照顧和預防方法的不足之處  7

不良的復健建議  8

背部復健可以在六至十二個星期完成?  10

復健的首要目標是否為重建關節活動度?  11

處理背痛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11

機械性負荷與傷害的過程:下背組織傷害的導火線  11

結語  14

第 2 章 本書獨特的科學處理法 15

體外試驗實驗室  15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活體試驗實驗室  16

虛擬脊椎如何運作  16

虛擬脊椎的發展  21

第 3 章 下背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下背疾病) 22

生物、心理、個人變因之間的多層面聯結  22

三個重要的研究  23

工人表現出下背疾病,是因為他們被支付賠償金以表現出有疾病的樣子?  24

疼痛是否有器質性的基礎,還是只是心理問題?  25

生物力學變因和心理變因是可以區分的嗎?  28

第一次傷害的數據對肇因及預防有什麼重要性?  28

生物力學因素如何影響下背失能 ?  29

機械負荷和下背痛:實地研究的風險因素  29

哪些是受傷會導致的持久性生理、生物力學、動作變化?  30

一個健康脊椎所能承受的理想負荷是多少呢?  31

個人因素和下背失能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32

證據支持了什麼?  33

第 4 章 腰椎功能性解剖 35

基礎神經結構 (basic neural structure)  35

血管解剖 (vascular anatomy)  36

椎骨 (the vertebrae)  36

椎骨結構與負載 (vertebral architecture and load bearing)  36

椎體後側組成 (Posterior Elements of the Vertebrae)  41

椎間盤 (Intervertebral Disc)  44

承載負荷的能力 (Load-Bearing Abilities)  44

漸進的椎間盤傷害 (Progressive Disc Injury)  44

肌肉 (Muscles)  47

肌肉尺寸 (Muscle Size)  48

肌群 (Muscle Groups)  49

腹肌 (Abdominal Muscles)  56

腰肌 (Psoas)  60

腰方肌 (Quadratus Lumborum)  61

肌肉部分的總結 (Muscle Summary)  62

韌帶 (Ligaments)  62

縱韌帶 (Longitudinal Ligaments)  63

棘間與棘上韌帶 (Interspinous and Supraspinous Ligaments)  63

其他胸腰韌帶 (Other Ligaments in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65

正常韌帶力學與受傷力學  65

腰背筋膜 (Lumbodorsal Fascia, LDF)  66

骨盆、髖關節與相關肌肉的快速回顧  67

疼痛與解剖結構的臨床相關議題  70

特定組織的疼痛形式  70

疼痛的描述能提供可靠的診斷嗎?  71

最後注意事項  71

第 5 章 腰椎的正常與傷害力學 72

胸腰椎的運動學特性  72

動力學與正常的腰椎力學  76

功能性活動時下背之承重  76

各種運動時下背的負荷  87

疑惑的抬舉機轉 (Dubious Lifting Mechanisms)  91

腹內壓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