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商品分類
  • /
  • 中醫學
  • /
  • 方劑學表解記憶法:清楚的歸納表格.深入解析.化繁為簡,讓您記憶起來倍感輕鬆 080-070C

方劑學表解記憶法:清楚的歸納表格.深入解析.化繁為簡,讓您記憶起來倍感輕鬆 080-070C

方劑學表解記憶法:清楚的歸納表格.深入解析.化繁為簡,讓您記憶起來倍感輕鬆 080-070C

  • {{ productHasDiscount ? '原價' : '售價' }}   $ {{ productPrice }}
  • 促銷價  ${{ productDiscountPrice }}
ISBN/ 9789863680277
作者/出版商 *劉喜平/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5/ 1

結帳方式:

全家取貨付款 / 銀行匯款

運送方式:

全家店到店-常溫

數量:

庫存量 {{ stockText }}
分享 :

商品介紹

重量:0.35kg 頁數:304 裝訂:平裝  開數:21*14.8cm 印刷:單色

圖:0個

表:234個

簡介:

「方劑學」是傳統醫學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兼具理論及臨床運用。中醫師可依據此理論先辨病證後定療法,再選擇適當材,按配方原則,酌定用量、用法,製而成。本書內容先介紹方劑學的發展、分類等基本概念,再依各方劑之效用如解表、瀉下、清熱等分節說明,對各方劑之組成、配伍及注意事項等也有深入介紹,並列表比較作用相近之配方。書中多以圖、表的方式呈現,條理分明,讓讀者建立清晰的觀念,不僅作為中醫自學者的輔助讀物,對學習此科目的中醫藥相關科系學生,如能配合本書進行理解記憶,必有事半功倍之成效。

前言:

方劑學》是研究並闡明治法和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是中醫基礎學科與中醫臨床學科的橋樑和樞紐,中醫理、法、方、藥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申請中醫師資格、升等的必考科目。因此,學好《方劑學》,掌握一定數量、行之有效的方劑,十分重要。

本書是以中國大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方劑學》為藍本,並以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為基礎,融合學界同行的研究心得,依據教學大綱編寫而成。全書對教材中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圖像、直覺的歸納分析儘量用最簡潔的圖表形式將方劑學的主要內容作圖像說明。全書在強調方劑學重點、難點、疑點的同時,特別強調證、法、方、藥貫通一體的方劑臨床應用思考模式,進一步為深入了解和正確靈活應用方劑奠定基礎。

本書可作為《方劑學》教學參考資料,便於教師授課;亦可作為學習《方劑學》的入門讀物,便於學生學習。全書按規劃教材體例編寫,由序言、上篇、下篇三部分組成,序言主要介紹方劑學的基本概念,上篇總論主要介紹方劑學的發展簡史、方劑與治法,以及方劑的分類、成份和配伍、劑型、服用方法的基本知識;下篇各論部分以法統方,將方劑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溫裏、補益等19類方劑,共收錄正方170多首,每首方劑按成份、主治、功用、方歌、表解、配伍特點、難點提示、應用要點、使用注意等編寫。

此書是筆者多年來學習、研究、傳授《方劑學》的心得體會,因學識所限,管窺之見,難識全貌,難盡人意之處肯定有之,懇請讀者、專家予以批評指正,以便日後修改。

目錄:

前言    iii

序言    v

 總論   1

第一章 方劑學發展簡史  3

第二章 方劑與治法  4

第一節 治法概述    4

第二節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5

第三節 常用治法    5

第三章 方劑的分類  9

第四章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11

第一節 方劑配伍的目的  11

第二節 方劑的基本結構  12

第三節 方劑的變化形式  13

第五章 劑型    14

第六章 方劑的服法  15

 各論   19

第一章 解表劑  19

第一節 辛溫解表    20

麻黃湯 21/ 桂枝湯 22/ 九味羌活湯 24/ 小青龍湯 25

止嗽散 26

第二節 辛涼解表    27

銀翹散 27/ 桑菊飲 29/ 麻杏甘石湯 30/ 柴葛解肌湯 31

升麻葛根湯 32

第三節 扶正解表    33

敗毒散 34/ 參蘇飲 35/ 麻黃附子細辛湯 36/ 加減葳蕤湯 37

第二章 瀉下劑  39

第一節 寒下    40

大承氣湯 40/ 大黃牡丹皮湯 42

第二節 溫下    44

大黃附子湯 44/ 溫脾湯 45

第三節 潤下    46

麻子仁丸 46/ 濟川煎 47

第四節 逐水    48

十棗湯 49

第三章 和解劑  50

第一節 和解少陽    51

小柴胡湯 51/ 大柴胡湯 53/ 蒿芩清膽湯 54

第二節 調和肝脾    55

四逆散 55/ 逍遙散 56/ 痛瀉要方 57

第三節 調和腸胃    58

半夏瀉心湯 59

第四章 清熱劑  60

第一節 清氣分熱    61

白虎湯 62/ 竹葉石膏湯 63

第二節 清營涼血    64

清營湯 64/ 犀角地黃湯 65

第三節 清熱解毒    67

普濟消毒飲 67/ 黃連解毒湯 68/ 涼膈散 70/仙方活命飲 71

第四節 清臟腑熱    72

導赤散 72/ 龍膽瀉肝湯 73/ 左金丸 75/ 葦莖湯 75

瀉白散 76/  玉女煎 77/  清胃散 78/  葛根黃芩黃連湯 80

芍藥湯 80/ 白頭翁湯 82

第五節 清虛熱  83

青蒿鱉甲湯 84/ 清骨散 85/ 當歸六黃湯 86

第五章 祛暑劑  87

清絡飲 88/ 香薷散 89/ 六一散 90/ 桂苓甘露飲 90

清暑益氣湯 91

第六章 溫裏劑  93

第一節 溫中祛寒    94

理中丸 94/ 小建中湯 95/ 吳茱萸湯 97

第二節 回陽救逆    98

四逆湯 98/ 回陽救急湯 100

第三節 溫經散寒    101

當歸四逆湯 101/ 陽和湯 103

第七章 補益劑  105

第一節 補氣    106

四君子湯 107/ 補中益氣湯 108/ 參苓白朮散 110

生脈散 111/ 玉屏風散 112/ 完帶湯 114

第二節 補血    115

四物湯 116/ 當歸補血湯 117/ 歸脾湯 118

第三節 氣血雙補    119

炙甘草湯 120/ 八珍湯 121

第四節 補陰    122

六味地黃丸 123/ 左歸丸 124/ 大補陰丸 125/ 一貫煎 126

第五節 補陽    128

腎氣丸 128/ 右歸丸 130

第六節 陰陽並補    131

地黃飲子 132/ 龜鹿二仙膠 133

第八章 固澀劑  135

第一節 固表止汗    136

牡蠣散 136

第二節 斂肺止咳    135

九仙散 136

第三節 澀腸固脫    139

真人養臟湯 139/ 四神丸 140

第四節 澀精止遺    142

金鎖固精丸 142/ 桑螵蛸散 143

第五節 固崩止帶    144

固衝湯 144/ 固經丸 145/ 易黃湯 146

第九章 安神劑  148

第一節 重鎮安神    149

朱砂安神丸 150

第二節 滋養安神    151

酸棗仁湯 151/ 天王補心丹 152

第十章 開竅劑  155

第一節 涼開    156

安宮牛黃丸 157/ 紫雪 158/ 至寶丹 160

第二節 溫開    161

蘇合香丸(吃力伽丸) 161

第十一章 理氣劑    163

第一節 行氣    164

越鞠丸 165/ 枳實薤白桂枝湯 166/ 半夏厚朴湯 167

金鈴子散 168/ 厚朴溫中湯 169/ 天臺烏藥散 170

暖肝煎 171

第二節 降氣    172

蘇子降氣湯 172/ 定喘湯 175/ 旋覆代赭湯 176

橘皮竹茹湯 177

第十二章 理血劑    178

第一節 活血祛瘀    180

桃核承氣湯 180/ 血府逐瘀湯 182/ 補陽還五湯 183

復元活血湯 185/ 溫經湯 186/ 生化湯 188/ 失笑散 189

桂枝茯苓丸 190/ 鱉甲煎丸 191

第二節 止血    193

十灰散 193/ 咳血方 195/ 小薊飲子 196/ 槐花散 197

黃土湯 198

第十三章 治風劑    200

第一節 疏散外風    201

川芎茶調散 202/ 大秦艽湯 204/ 小活絡丹 205

牽正散 206/ 玉真散 207/ 消風散 208

第二節 平息內風    209

羚角藤湯 210/ 鎮肝熄風湯 211/ 天麻藤飲 213

大定風珠 214

第十四章 治燥劑    215

第一節 輕宣外燥    216

杏蘇散 217/ 桑杏湯 218/ 清燥救肺湯 220

第二節 滋陰潤燥    222

增液湯 222/ 麥門冬湯 223/ 益胃湯 225/ 養陰清肺湯 226

百合固金湯 227

第十五章 祛濕劑    230

第一節 燥濕和胃    232

平胃散 232/ 藿香正氣散 233

第二節 清熱祛濕    235

茵陳蒿湯 235/  八正散 236/  三仁湯 239/  甘露消毒丹 240

連朴飲 242/ 二妙散 243/ 當歸拈痛湯(拈痛湯) 244

第三節 利水滲濕    245

五苓散 245/   豬苓湯 247/   防己黃耆湯 248/  五皮散 249

第四節 溫化水濕    251

真武湯 251/  苓桂朮甘湯 252/  實脾飲 254/  萆薢分清飲255

第五節 祛風勝濕    256活勝濕湯 257/ 獨活寄生湯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