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01-005C 圖解中醫學

080301-005C 圖解中醫學

  • {{ productHasDiscount ? '原價' : '售價' }}   $ {{ productPrice }}
  • 促銷價  ${{ productDiscountPrice }}
ISBN/ 9789861265896
作者/出版商 *唐方/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09/ 1

結帳方式:

全家取貨付款 / 銀行匯款

運送方式:

全家店到店-常溫

平裝:

數量:

庫存量 {{ stockText }}
分享 :

商品介紹

重量:0.6kg  頁數:296    裝訂:平裝  開數:16K  印刷:黑白

圖:92張

表:71張

簡介:

中醫的溫和療法與全方位療效日漸受到醫界重視,修習中醫也逐漸蔚為風潮。本書即提供初學者一個完整的入門指南,涵括「中醫基礎理論」、「常見症狀」、及「針灸推拿學」等,闡述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哲學理論思維和方法論、以及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深入介紹人體結構和功能、病因病機、診法辨證、和疾病的診治原則;不但蒐集歷代相關文獻,並附上各種中草藥圖表,依據現代醫療需求,精心編纂而成,實為市面上最佳的中醫學參考書。

校訂者序:

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學習中醫的風氣,不僅在華人地區蔚為風潮,許多歐美人士都不遠千里到中國大陸或台灣學習中醫,但學習中醫要有好的入門教材,合記圖書出版社出版這一本「圖解中醫學」,個人認為是極佳的中醫入門教材,它涵蓋了中醫的基礎理論、臨床各科基本知識、藥物、方劑、經絡、針灸、傷科等內容。做為入門的書籍,它已掌握一般中醫教材各科的重點學習內容。

書再好,都須讀者反覆研讀及臨床印證,才能算是真正善用該書。很高興能參與本書的校訂,希望能對中醫學的推廣盡一點心力,誠盼讀者能經由此書獲得學習中醫的樂趣。

校訂者 李克成 謹識

2009.03

前言:

中醫學,屬於生命科學範疇。它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有著十分鮮明的人文背景,從形成到發展的數千年歷史中,經過長期醫療、生活實踐,積累總結,不斷完善,已形成了一個具有豐富的學術內容和診療經驗,具有獨特理論風格的完整的學科體系,及以大自然為依託的天然藥庫,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為繼承、挖掘、整理、提高中華民族這一寶貴遺產,中醫教育一直被作為醫學院校本科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中醫學不同於現代醫學,是一門具有獨特思維方法的學術體系。傳統中醫教材格式單一,僅憑文字敘述的方法,難以引發醫學生學習興趣,不便於在短時間授課中掌握學習要點。為進一步加強中醫教育工作,使之適合醫學院校的教學需要;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主持下,由中國西醫六院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的專家組,通過對中國五年制醫學生與教師的問卷調查,對以往及現用教材的利弊進行了充分分析,同時結合各院校近年來教學實踐與醫學生的知識需求,於2001 年8 月~2002 年5

月共同編寫了這部《中醫學》教材。

本教材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醫基礎理論;中篇,常見病證;下篇,針灸推拿學。其特點如下:

1.

教材打破了中醫教材單純文字敘述的方法;對專業基礎理論的章節進行了調整。採用圖、表、文並用,現代語彙與中醫傳統術語結合的論述方式,力圖透過圖文結合,便於學習西醫的學生理解不同醫學體系,對於生命現象的認知差異。

2.

注重介紹近年來國內外對中醫相關理論及方藥的研究進展與展望。希望借此豐富醫學生臨床診療技術,開闊思路,為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奠定基礎。

3.

為使醫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了解中醫學,本教材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精讀(主教材)與泛讀(內容在要點與自測中)兩部分,可供醫學生作為課外閱讀或深入學習的教材。並可供教師教學時選擇使用

4.

為強化學生專業英語,教材章節目錄全部使用中英對照,書後配有專業詞彙英漢對照。為適應醫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本教材在教學形式、內容組織等方面進行革新與探索,但由於水準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著錯誤與缺點,真誠希望聽到各院校師生的寶貴意見,以便今後進一步修改完善。

編者

目錄:

上篇中醫基礎理論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一章 導論(Introduction)...3

第一節 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Histor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f TCM)...3

一、中醫學發展的歷史縱觀 3 二、孕育中醫學術的人文背景 4

第二節 中醫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ly Content of TCM).......5

一、中醫學的主要學術內容 5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6

第三節 中醫學的認知方法(The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CM)..........10

一、客觀世界是物質與運動的 11 二、中醫思維的三個層次 11

三、擺脫表象的束縛 12 四、思維的個性化 12

五、排除主觀意識因素的干擾 13 六、象徵 13

七、思維的心身整體效應 14

第四節 中醫學未來發展展望(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15

一、中醫臨床 15 二、中醫理論 16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19

第一節 陰陽學說(The Theories of Yin-Yang)..19

一、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 19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23

第二節 五行學說(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25

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25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28

第三節 陰陽、五行學說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Yang Theory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30

第三章 藏象學說(Viscera-state Theory)..33

第一節 臟腑的生理功能(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Viscera)...33

一、五臟 33 二、六腑 43

三、奇恆之腑 44

第二節 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ang and Fu Organs).........45

一、臟與臟之間的相互關係 45 二、腑與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48

三、臟與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48

第三節 氣、血、津液、神(Qi, Blood, Body Fluid and Vitality).........49

一、氣 49 二、血 51

三、津液 51 四、神 52

五、精、氣、血、津液、神的相互關係 52

第四章 病因、病機(Pathogenic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55

第一節 病因(Pathogenic Factors)........55

一、外感致病因素 55 二、內傷致病因素 59

三、其他致病因素 60

第二節 病機(Pathogenesis)............61

一、正邪相爭 61 二、陰陽失調 62

三、氣機失常 63

第五章 診法(Diagnostic Methods).......65

第一節 望診(Inspection)...........65

一、全身望診 65 二、局部望診 67

三、望排出物 68 四、望小兒指紋 69

五、望舌 69

第二節 聞診(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