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0.45kg 頁數:416 裝訂:平裝 開數:21*14.8 印刷:單色
圖:50個
表:96個
《針灸學表解記憶法》是中國大陸五年制中醫學專業國家統編教材的配套參考書。本書在保持教材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以直觀、形象的圖表形式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歸納整理,以幫助初學者更容易理解掌握針灸學的基本內容,本書編寫中融入了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成效的教學方法,對本學科的教師也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針灸學從產生到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因其具有適應證廣、療效明顯、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幾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院校的必修課之一。為了方便廣大學生在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醫學時形成清晰的思路,我們以21世紀課程教材《針灸學》為藍本編寫了《針灸學筆記圖解》一書,緊扣教學大綱,按照《針灸學》原書順序,先總論、後各論,對《針灸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圖象和直觀的歸納分析,以圖表解析為主,使其理論通俗易懂,治療方法簡明扼要,可起舉一反三之功,以期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針灸學》理論的掌握和發揮。
本書可作為《針灸學》教學參考材料,亦可作為學習針灸的入門讀物。總論部分的編寫以各章節的【概述】及具體內容組成。各論部分編寫由【概念】、【範圍】、【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療】五個部分組成。【概念】以簡練的語言對疾病做介紹;【範圍】闡述該病所涉及的西醫名稱;【病因病機】簡要說明瞭疾病產生的原因及發病機理;【辨證要點】提煉辨證的基本原則;【治療】是各論部分的重點,介紹針灸治療疾病的選穴原則、操作方法、配穴及其他治療方法。
此書是我們多年來學習、研究《針灸學》的心得體會,在編寫過程中雖竭力使理論條理清晰,治療簡明扼要,但限於編者水準,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正,以便今後修正。
編者
2009年5月
目錄
緒言 1
第一章 經絡總論 7
第一節 經絡系統的組成 7
一、十二經脈 8
二、奇經八脈 9
三、十二經別 10
四、十二經筋 11
五、十二皮部 11
六、十五絡脈 11
第二節 經絡的標本、根結、氣
街、四海 12
一、標本 12
二、根結 13
三、氣街 13
四、四海 14
第三節 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
的臨床應用 15
一、經絡的作用 15
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15
第二章 腧穴總論 17
第一節 腧穴的發展、分類和
命名 17
一、腧穴的發展 17
二、腧穴的分類 17
三、腧穴的命名 18
第二節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20
一、腧穴的主治特點 20
二、腧穴的主治規律 20
第三節 特定穴 24
一、特定穴的意義 24
二、特定穴的分類和特點 24
第四節 腧穴的定位方法 28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28
二、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 30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1
四、簡便定位法 31
第三章 經絡腧穴各論 33
第一節 十二經脈 33
一、手太陰肺經 33
二、手陽明大腸經 35
三、足陽明胃經 44
四、足太陰脾經 47
五、手少陰心經 60
六、手太陽小腸經 64
七、足太陽膀胱經 70
八、足少陰腎經 84
九、手厥陰心包經 92
十、手少陽三焦經 96
十一、足少陽膽經 102
十二、足厥陰肝經 114
第二節 奇經八脈 120
一、督脈 120
二、任脈 128
三、衝脈 134
四、帶脈 135
五、陰維脈 135
六、陽維脈 136
七、陰蹻脈 137
八、陽蹻脈 137
第三節 十五絡穴 140
第四節 常用經外奇穴 143
第四章 刺灸法總論 151
第一節 針具與刺法的源流 151
一、針具的起源與發展 151
二、刺法的起源與發展 152
第二節 灸法的起源與發展 153
第三節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學
要素 154
一、刺法的量學要素 154
二、灸法的量學要素──與灸
法刺激量及效應密切相關
的量學要素 155
第五章 刺灸法各論 157
第一節 毫針的刺法 157
一、毫針的構造、規格、檢查
和保養 157
二、毫針刺法的練習 159
三、毫針的選擇和消毒 160
四、體位的選擇 162
五、毫針的刺法 163
六、行針手法 167
七、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 171
八、毫針的補瀉手法 172
九、影響針刺補瀉效應的因素
173
十、留針與出針 174
十一、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175
十二、針刺注意事項 179
第二節 灸法 180
一、灸法的作用 180
二、灸法的種類 181
三、灸法的注意事項 186
第三節 拔罐法 188
一、概念 188
二、罐的種類 188
三、罐的吸附方法 189
四、拔罐方法 190
五、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191
六、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項 191
第四節 三棱針法、皮膚針法、
皮內針法、電針法、穴
位注射法 192
一、三棱針法 192
二、皮膚針法 194
三、皮內針法 195
四、電針法 197
五、穴位注射法 200
第五節 頭針 202
一、標準頭穴線的定位和主治
202
二、頭針的適應證 203
三、頭針的操作方法 204
四、頭針的注意事項 205
第六節 耳針 206
一、耳與經絡臟腑的關係 206
二、耳廓表面解剖 207
三、耳穴的分布 209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209
五、耳穴的臨床應用 219
第六章 治療總論 225
第一節 針灸治療原則 225
一、補虛瀉實 225
二、清熱溫寒 226
三、治病求本 226
四、三因制宜 226
第二節 針灸治療作用 227
一、疏通經絡 227
二、調和陰陽 227
三、扶正祛邪 227
第三節 針灸處方 228
一、穴位的選擇 228
二、刺灸法的選擇 229
第四節 特定穴的應用 230
一、五輸穴的臨床應用 230
二、原穴、絡穴的臨床應用 233
三、背俞穴、募穴的臨床應用
234
四、八脈交會穴的臨床應用 234
五、八會穴的臨床應用 235
六、A穴的臨床應用 235
七、下合穴的臨床應用 236
八、交會穴的臨床應用 236
第七章 治療各論 247
第一節 頭面軀體痛證 247
一、頭痛 247
二、面痛 250
三、落枕 252
四、漏肩風 253
五、肘勞 255
六、腰痛 257
七、痺證 259
第二節 內科病症 261
一、中風 261
二、眩暈 264
三、面癱 266
四、痿證 268
五、癇病 270
六、癲狂 273
七、顫證 275
八、不寐 278
九、鬱證 280
十、癡呆 282
十一、心悸 284
十二、感冒 286
十三、咳嗽 288
十四、哮喘 290
十五、瘧疾 293
十六、呃逆 295
十七、胃痛 297
第三節 婦兒科病證 300
一、月經不調 300
二、痛經 304
三、經閉 307
四、崩漏 309
五、絕經前後諸症 312
六、帶下病 314
七、不孕症 317
八、胎位不正 319
九、滯產 321
十、缺乳 323
十一、陰挺 325
十二、遺尿 327
十三、驚風 329
十四、疳證 332
十五、積滯 333
十六、小兒腦性癱瘓 335
十七、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337
十八、抽動障礙 339
第四節 皮外骨傷科病證 342
一、癮疹 342
二、蛇串瘡 344
三、丹毒 345
四、痄腮 347
五、乳癰 349
六、乳癖 351
七、腸癰 352
八、脫肛 354
九、痔瘡 355
十、疔瘡 357
十一、疝氣 359
十二、扭傷 360
十三、腱鞘囊腫 362
十四、扁平疣 363
十五、神經性皮炎 365
十六、斑禿 366
第五節 五官科病證 368
一、目赤腫痛 368
二、麥粒腫 370
三、近視 371
四、耳聾、耳鳴 373
五、鼻淵 375
六、牙痛 376
七、咽喉腫痛 378
第六節 急症 380
一、暈厥 380
二、虛脫 381
三、高熱 383
四、抽搐 384
五、內臟絞痛 386
六、出血症 390
第七節 其他 395
一、慢性疲勞症候群 395
二、戒斷綜合症 396
三、肥胖症 398
四、衰老 399
五、腫瘤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