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潮時,我想不通藝術創作是為了什麼。為了誰?我們是在創造上帝嗎?我們是在跟自以對話嗎?終極目標又是什麼?為把某人的作品關進藝術品的大動物園——現代美術館、大都會美術館或羅浮宮裡嗎?
我渴望誠實,誠然自己也有不誠實之處。為何要投身藝術?為自我實現,或是為藝術本身?除非什麼人能給點啟示,否則要找到這個理由會沒完沒了。
我常會坐下來,想寫點畫點什麼,但街上狂熱的活動,伴隨著越南戰爭,似乎讓我的努力失去了意義。我無法對政治運動產生共鳴。我也嘗試參與,但這另一種形式的官僚主義讓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
羅柏對我這左一次右一次的反省很不耐煩。他似乎從不困惑於創作的動機,在他的身體力行之下,我明白了作品本身就是意義所在:上帝激勵下的詞句成為了詩歌,顏色與石墨的交融讚美了上帝,在作品中達成一種信仰與創作的完美平衡。在如此的心境裡,感受光明和生命的能量。
當畢卡索深愛的巴斯克地區毀於戰火時,他沒有縮進殼裡。他以傑作《格爾尼卡》(Guernica)來回應,提醒我們他的同胞遭受的不公不義。一有閒錢,我就會跑到現代美術館,坐在《格爾尼卡》面前,久久端詳那匹跌落的馬和那支照耀著悲傷的戰利品的燈之眼。然後回去繼續工作。
——————
我們要一直在一起。
這是他們之間最簡單的誓約,而她,做到了。
遇到羅柏的那年夏天,我們分享彼此的孤獨,又用信任填補它。
我們默默地吸收著彼此的想法,在破曉時分相擁而眠。我們知道一旦離開彼此,一切都會改變。
廿歲的他們,年輕,相愛,
窮得買不起新鮮麵包,
她卻始終信守承諾,為了愛為了藝術,
一定要在一起。
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
作家、表演家、視覺藝術家。佩蒂.史密斯的創作天份首先展露於1970年代她將詩作與搖滾樂作革命性的結合。1975年,她推出首張專輯《Horses》,這張唱片爾後成為樂壇百大不朽經典。該專輯的封面就是羅柏.梅普索普拍攝的佩蒂,身穿白襯衫掛著黑領帶,叛逆且新穎的形象,影響後世甚劇。
史密斯將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詩歌和實驗性搖滾樂結合,被譽為「龐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s Poet Laureate)和「龐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都走在時代前端,引領創作風潮。史密斯最廣為傳播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斯普林一起創作的〈因為這夜〉(Because the Night),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她總共錄製了十二張專輯。
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開了第一個畫展,1978年後,她的畫作都由 Robert Miller 畫廊代理。2002年安迪渥荷美術館位她辦了一場回顧展,展出她的畫作、攝影以及絲印。展題「陌生的傳息者」(Strange Messenger)。
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終生成就獎給她。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7年,史密斯榮登搖滾名人堂,並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2010年11月17日,這本自傳作品《只是孩子》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殊榮。史密斯另著有 Witt, Babel, Woolgathering, The Coral Sea,以及 Auguries of Innocence.
作者: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
譯者:劉奕
叢書系列:文學森林 21
規格:平裝,14.8 x 21 x 2.2 cm,352頁
出版商: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25日初版柒刷
語言:華文
ISBN-13:978-986-88267-2-4
非新品但未曾使用,不介意物品狀況再行購買。
★消費滿額可享免運優惠★
★FREE Shipping on Eligible 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