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公共電視台 撰稿/徐蘊康
《以藝術之名》原為公共電視拍攝的八集記錄片,前後經歷三年的規劃與拍攝。以台灣自身作為立足點與出發點,內容設計跳脫美術斷代史的陳述模式,從主體性、族群、水墨、現代、前衛、性別、跨界及全球化等議題切入,這些議題都是對台灣所處時代或社會環境脈絡的各種思考,並透過藝術家對自己創作的初衷、訴求與目的的描述,進而與時代對話及辯證。
現代至當代,時間橫跨百年,資料龐大,藝術家眾多。八個主題和藝術家之間,以議題和關連性來決定,每一主題拍攝三至四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總計三十位,每位藝術家均創作長達十年以上。片中呈現他們的新作、創作歷程以及重要的代表作品,深入探索他們的創作內涵。不同藝術家的訪談與作品,在穿插對照的敘事結構下,試圖見證台灣藝術家的視野、關懷與見解,為台灣的首度嘗試。
書是節目的發展和延伸,基本上以劇本為架構,解釋發展不同題目的緣由,在概念上做更為完整的鋪陳,穿插大量第一手的藝術家訪談,並且包含眾多重要的作品影像。藝術在此不是修辭或妝點,而是能夠理解甚或形塑我們自身、世界與時代的各種途徑。
目錄
林志明:以藝術之名而作的議論之書和有我之書
王嘉驥:以藝術之名書寫當代台灣
蔣伯欣:迴紋針串起的影像敘事
徐蘊康:序言——這是一場持續的旅程
第一章 主體的想像(陳界仁、吳天章、姚瑞中)
攝影、記憶與權力
交疊的時間空間
迷走現實
斷裂的主體經驗
藝術就是行動
第二章 祖靈的召喚(拉黑子、撒古流、安力.給怒、瓦歷斯.拉拜)
無法連結的痛感
返回部落
部落就是學校
創作是身體力行
注視消逝的隱形計畫
創作改變現實
第三章 輕與重的對話(陳其寬、于彭、袁旃、黃致陽)
時代的變局
藝術無止盡
水墨實驗
兩大仿古路線
原慾的崩解
穿越的美學
第四章 新美術的追求(廖德政、林之助)
日本求學路
日本美術與現代國家
典範轉移
福爾摩沙的藝術
遊走於多重文化間
第五章 前衛精神(劉國松、蕭勤、夏陽、吳昊、李錫奇、莊喆、顧福生、馬浩)
東方與五月
各有面貌的東方
「浪子回頭」的五月
風起雲湧的青年時代
出走
第六章 她者的凝視(吳瑪悧、劉世芬、王德瑜、尤瑪.達陸)
互為主體的夥伴關係
剖析慾望
解構權威
在空無中體驗當下
體驗所有感官
編織:重建女性系譜
展開新的視野
第七章 流動的框架(李明維、林明弘、袁廣鳴)
是藝術還是生活?
媒體藝術與科技生活
文本取代作品概念
媒體間的滲透轉換
第八章 奔赴烏托邦(張乾琦、王俊傑、陳界仁)
China Town:未曾見過的影像
內化的加工情境
全球性的交易
末世的疏離
在世界中的存有
■徐蘊康
政大新聞系畢業,現就讀英國Sussex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多家財經媒體記者,卻始終無法忘情藝術,其後至公共電視擔任企畫編劇,企畫撰寫「台灣百年人物誌」、「以藝術之名:台灣視覺藝術」等系列紀錄片,前者獲得2003年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節目獎,後者除了入圍2008年的同名獎項,也入圍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視覺藝術展演。個人的主要興趣在人文藝術領域,尤其愛好攝影及現代、當代藝術,並關心媒體的社會性及表現性。
編著:公共電視台
撰稿:徐蘊康
叢書系列:美學誌 004
規格:平裝,16.8 x 23.1 x 2.3 cm,296頁
出版商: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初版壹刷
語言:中文
ISBN-13:978-986-6614-06-4
非新品書頁微泛黃,部分頁面有劃記,附保護書套,不介意物品狀況再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