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鄉是故鄉
身為客裔的台灣人,我初始的思考卻不是客家式的。事實上,在我絕大部分的受教育過程,「客家」兩個字幾乎是禁忌,更不用說竟敢用它來思索文化、甚或思索建築。即使當我因著近些年政治氣壓逐漸降低而擁有了較寬闊的思維空間時,我仍然沒有直接踩進「客家」圈中。
作為建築的面對者,我用來掙脫被我稱為「台灣式的美國哈佛式的德國包浩斯」的西化現代化空間思索律則的是,從我童年的記憶中慢慢地重新摸索,以期建構一個屬於我自身的空間準則。
—— 陳板、李允斐
高度的父權,使得客家家族特別龐大。一般而言,在同一父系下的子孫,父系仍健在時,是不容分家的。子孫愈多,房屋不夠住時,便在外圍不斷增建護廊使用,因而客家民宅中有許多圍龍屋的例子。
高度父權的第二個影響,顯然是針對女性。傳統的客家婦女,不僅特別強調三從四德,且因生計困難,大部分婦女還得兼顧家計,而大家庭中又有複雜的妯娌關係,這種種特殊的現象與環境,使得客家婦女還得特別重視「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和「針頭線尾」四項工作。
薪火相傳的觀念,一直在客家人的心目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於子女的教育,自然只是重男不重女,而教育的重點,大都以飽讀儒學為主,以考取功名為最終目標。因而許多客家家族中,會出現一門九進士或多功名的情況。
……上述的文化特徵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體察到客家人的幾大特性:保守、頑固、勤勞、堅毅、友愛、互助、權威與喜好面子,這些過去也許是優點,今日變成缺點,或者舊時為缺點,如今反成優點的特徵,然也隨著移民來到台灣、又受到更特殊環境的衝擊以及人口比例多寡懸殊的影響,再一次產生質與量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大體可以分為優、缺兩大點來說:優點……
——————
本書撰稿的十三位作者,皆為客家界中的深思有志之士。他們分別從歷史、語言、音樂、建築、文學、風俗、宗教、族群關係、社會政治運動等層面分析客家社會與文化的特質。
被稱為台灣社會中隱形人的客家人,最近幾年開始以鮮明的主體意識破繭而出,以具體的實踐行動,積極參與了共創台灣社會新秩序的大業。客家人如何回顧及反思其在台灣歷史發展上的角色,在面對時代的變局中,他們如何形塑自我的意識,採取何種的實踐策略,是本書探討的重要主題。
徐正光
一九四三年出生於屏東內埔,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員,中國社會學社理事長。曾任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社教授兼社長。學術專業為勞工問題、農業問題、政治社會發展。
主編:徐正光
叢書系列:社會文化
規格:平裝,18.5 x 20.9 x 1.4 cm,206頁
出版商:正中書局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初版參刷
語言:中文
ISBN-10:957-09-0538-7
非新品書緣微泛黃,內頁螢光筆劃記,附保護書套,不介意物品狀況再行購買。
★消費滿額可享免運優惠★
★FREE Shipping on Eligible 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