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商品分類
  • /
  • 社會科學
  • /
  • 數據與人性: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數據與人性: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數據與人性: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 {{ productHasDiscount ? '原價' : '售價' }}   $ {{ productPrice }}
  • 促銷價  ${{ productDiscountPrice }}
用數據藝術說故事,解構資訊時代的暗黑力量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他們數據我們;我們數據他們。
~~我們全都數據在一起~~

★《紐約時報》首位駐點數據藝術家的嶄新書寫,收錄16幅珍貴數據藝術創作
★利用不同詞彙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
★什麼被蒐集、什麼沒被蒐集,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故事如何敘述重現
★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親睹演算法的神奇與失控
★深入麻省理工學院的Dataland,直擊推動四十年來資料科技的神祕地下室

結帳方式:

全家取貨付款 / 信用卡付款 / 銀行匯款

運送方式:

全家店到店-常溫

新書:

數量:

庫存量 {{ stockText }}
分享 :

商品介紹

在數據中活出人性,從龐大的資料量中解讀出全新洞見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數據世界裡,就是不斷讓人搜尋、排序、分類、統計、出售與監控。他人會探勘與處理「我們」的數據,以求獲利、取得權力和政治利益。在本書中,著名數據藝術家傑爾・索普提出這個時代至關緊要的問題:活在數據世界裡的我們,如何才能不再處於被動狀態,而是成為積極主動的公民?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著作,書中提到河馬攻擊事件、造訪冰川和學校體育館的經歷,還參觀了龐大的米堆和仍危機四伏的地雷區,從中串起數據的故事。索普運用數據藝術家的身分,探索我們當前及未來與數據的關係,超越眼前的事實和數字,尋找更新、更具體的方式與數據互動。我們永遠可以創造出新的故事,訴說如何使用數據。


索普在書中運用創意十足、饒富詩意且資訊豐富的影像,不僅重新定義何謂數據,也重新想像數據能如何真正屬於公眾、誰能握有數據發言權,還有該如何運用數據的力量來創造更正義與民主的未來,造福個人和群體。


獻給在某天醒來,思考自己為什麼時時刻刻被手機、社群媒體平台和城市追蹤,並自問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人!


前所未見的數據思考角度,精采的視覺化圖像深入導覽


■ 活在數據裡

進行資料視覺化嘗試設定色彩計畫讓像素自由,利用不同文字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希望創造以人為本的數據新世界


■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

探索data的詞源、意義、隨時間的演變,從神學與數學到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從文字數據的呈現,說明詞與詞之間的親疏遠近,探討社會問題


 數據的暗物質

從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上的姓名排列演算分析,討論數據的社會網絡;深入分析數據蒐集的議題,探究缺失資料的成因與影響,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 搭獨木舟與跟隨車隊

學習蒐集數據的倫理原則,思考蒐集的數據會對誰有利、蒐集數據的好處是否多於潛在傷害;資料系統看似在雲端,其實是位於真正的地方並仰賴真正的人


■ 酒精飲料喝到醉

「資料是新石油」,從廣告投放的數據研究判斷你是哪種人,臉部辨識科技把數據整合起來,卻也增加每個資料集的系統不完備性


■ 剪過毛的成羊數

以駐館藝術家身分改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使用方式,探討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以及故事如何敘述,甚至影響人們活在數據裡的方式


■ 動作/直到

演算法彷彿巫師的魔咒,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演算法的神奇令人驚嘆,演算法的偏誤卻是更危險的暗黑力量


■ 破壞性的煉金術

任何數據呈現都是人類的行動,充滿人的選擇;資料視覺化能啟動溝通、幫助決策、增強人類的認知,從資料觀點來看世界


■ 米秀

活在數據裡的我們,每天都被要求思考大數據,但那些數字對我們的大腦而言都難以追蹤,如何以視覺化方式說服人腦精準估算數量?


 Paradox核桃

一位生化藝術家在舊金山種了一千株無性繁殖的核桃副本,二十年後去觀察它們如何記錄了自身種植的社會變遷,探討數據如何與人類和地方連結


■ 聖矽醫院與地圖室

藉由1986年誕生於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免費網運動,探討數據的公共性,以及開放資料的種種問題


■ 毛利資料主權網

誰有權蒐集監控數據,又該受到哪個國家機構的法律管轄,資料存在一個有實體的所在地,到底該受蒐集地的法律還是儲存地的法律管轄


■ 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過去三十年來網際網路只關心where不關心what,伺服器是核心,其實應該重新打造一個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這裡是Dataland

麻省理工學院的地下室有個暱稱Dataland的地方,圍繞著靠遠距資料運作的概念建構,操作者坐在椅子上,推動了接下來四十年的資料科技


對本書的讚譽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 Slack科技公司執行長

若是由自然寫作高手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撰寫關於數據的主題,或許就會像這本書。本書見解精闢,讀來愉快,是科技高手之作,又充滿人性關懷。任何曾懷疑我們究竟如何踏進數據的凌亂環境,並思索該如何把自己挖掘出來的人,務必閱讀這本重要著作。


寶拉・安東涅利(Paola Antonelli)∣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設計資深策展人

傑爾・索普鎮日埋首於數據中,早已學會如何感受每一次震動。他希望大家都能如此,而非接受數據看似美好的表面價值,或更糟的,以數據當成擋住現實的盾牌。本書並未提供簡單的解套方式,而是說明改變的可能性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具有人性、會犯錯,卻仍抱著希望的內心當中。


艾尼爾・戴許(Anil Dash)∣Glitch軟體公司執行長

每天都會聽人說數據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但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第一次感受到這點。傑爾・索普有程式設計師的技術專業,更有說故事者的靈魂,於是提出如此易懂,甚至讓人激動的觀點,以檢視通常看不見卻形塑我們生活的系統。


邱南森(Nathan Yau)∣美國統計學家、《視覺化說故事》(Visualize This)作者

無論是從個人或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我們都該思考如何與新的資料流及統計數字共存。接下來幾年,索普的觀點只會越來越重要。


作者簡介


傑爾•索普Jer Thorp

藝術家,作家,教師。全世界最重要的數據藝術家之一,提倡需要道德使用大數據。

《紐約時報》首位駐點數據藝術家,國家地理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任駐點創新者。以數據為靈感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覽,並刊於《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紐約客》(The New Yorker)、《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連線》雜誌(Wired)等媒體。

紐約大學著名的互動電信計畫(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兼任教授,同校創意研究中心(The Office for Creative Research)創辦人之一。目前與家人及超棒的狗兒Trapper John, MD住在紐約曼哈頓大橋下。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